top of page

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打破「年級-必選修課程」制度,改採「模組化課程」設計。本學程學生,在大學修業期間內,只要修畢本學程規定之主修、輔修課程即可,不受年級的限制。如果你對你的人生有規劃、有想法,或者有出國實習、打工等計畫,彈性課程制度是你最好的選擇。

​本學位學程之課程規劃,以「模組化」、「專題式導向」及「自由選擇」為特色。每位學生需完成「主修60學分」、「第二主修40學分」以及「輔修20學分」,總計100學分的課程;再加上通識等校共同科目28學分,畢業學分總計128學分

​【主修】​

  • 自選一個輔修課程模組,並修習完20學分的課程;再從本學位學程其他的輔修模組自選40學分(可跨輔修、跨領域,不限同一輔修模組)

  • 總計60學分

【第二主修】

  • 式1:由輔修課程模組中,自選一個輔修課程模組,並修習完成該輔修課程模組所規定之應修課程,計20學分(不得與主修課程模組相同);再從其他輔修課程模組中,自選20學分的課程修習(可跨輔修、跨領域,不限同一輔修模組),總計40學分。

  • 式2:本學位學程以外之系所專業課程(例如轉系生之原系課程),選擇40學分為第二主修。所認列之課程,以核心必修為主、選修為輔,且不得為通識及校共同課程。

  • 式1、式2,兩者需自選一式為第二主修。同學可視實際情況調整,例如大三轉系生,已於原系修習超過40學分的課程,在轉入本學位學程之後,原系所修40學分即可認列為第二主修

  • 非本學位學程之外系學生,亦可透過「式1」的方式修課,修畢後即可取得「人文社會」之第二主修。

 

【輔修】

  • 本學位學程就中文系、外文系之課程,以及華語教師、文化創意、社會傳播、設計未來等四個學分學程,加上本院開設課程中,組合為10個輔修課程模組。每一個課程模組的應修課程另行規定,每一輔修課程模組均為20學分。

  • 輔修課程模組之「開課系所」可能為中文系、外文系,或華語、文化、社傳、未來等學分學程,或為本院所開課程。

  • 主修、第二主修,需分別完整地修習完成至少一個輔修課程模組。

  • 非本學位學程之外系學生,任選一個輔修模組修畢20個學分,即可取得「人文社會」輔修。

【學位】

  • 本學士學位學程之學生,滿足「主修」及「第二主修」之條件後,即授予「人文社會學位學位」,並加註「主修」(人文社會、中文或外文),以及「第二主修」(視完整輔修模組而定,轉系生以原系為第二主修者,則以原系學位為第二主修)

  • ​完成「輔修」者,不論是否為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的學生,畢業證書均會加註「輔修課程模組」之名稱。

【其他注意事項】

  • ​不論哪一個管道,修業期間都需要搭配至少一個「跨領域畢業專題」、「畢業專題」之課程。(專題認列為60主修或40副修,可自行決定)

  • 同一科目,不得重複認列。

    • 例如「科技與藝術」為人社學士學程「藝術設計」輔修,但「開課單位」為「通識統合」。因此修課同學只能擇一認列為「藝術設計輔修學分」或者是「通識學分」。

具體辦法.jpg
Public Speaker

主修(轉系)

  • Grey LinkedIn Icon
  • 轉系至本學位學程者,需滿足「主修60學分」、「第二主修40學分」之條件。

  • 主修:修習至少一項本學程之輔修課程模組20學分,再自由搭配本學程其他輔修課程40學分,合計至少60學分。

  • 第二主修:修習完成至少一項本學程輔修課程模組20學分,再自由搭配本學程其他輔修課程20學分,合計至少40學分。或以原系已修畢之專業課程認列40學分。

  • ​滿足以上條件,授予「人文社會學士學位」。

Team Meeting

第二主修(不轉系)

  • Grey LinkedIn Icon
  • 非本學位學程之外系學生,修習完成至少一項本學程輔修課程模組20學分,再自由搭配本學程其他輔修課程20學分,合計至少40學分,即可取得「人文社會第二主修」。

Audiovisual Conference

輔修(不轉系)

  • Grey LinkedIn Icon
  • 本學位學程自人社會、中文系、外文系及其他學分學程的既有課程中,規劃了包括文化創意、華語教學、科技媒體、歷史文物、藝術設計、社會創新、語文表達、文藝創作、文化思想、口筆譯與商務英文、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及實用日語等12個輔修課程模組。

  • 非本學位學程之外系學生,修習一項本學程輔修課程模組20學分,即可取得「人文社會」輔修。

輔修課程模組 110學年度前申請適用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