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以現今科技進步與人口結構改變的速度,未來的台灣將面對著老化社會、城鄉不均與環境永續等挑戰。面對著不確定的未來台灣,學生能否深層地「認識自我」是其能否「預見未來」的關鍵;其中,能否真實探索自我、走出舒適圈也是個人表現差異的源頭。每年,進入大學就讀的大一學生,他們經歷了超過12年以上的台灣教育體制,雖然每一位同學的求學與生命風景各不相同,但其學習模式與慣性卻可能極為相似。為了擺脫過往以教科書背誦與考試為主的學習慣性,本輔修課程重點不在於上課,而在於實作的「參與」和「體驗」,並鼓勵學生跳脫框架思考(thinking outside the box)來學習,因此強調「讀中學」、「做中學」、「玩中學」、「對話中學」、「分享中學」、「競賽中學」等原則。這些原則的實踐,需要個別學生的努力,也需要團隊合作的協力。但不管是獨自的執行或團隊的實踐,都在強調個人意義的建構與團隊的互動。
課程設計(每學期實際開授之課程,以當學期為主):
-
社會偵探學
-
地方創生:資源盤點
-
地方創生:文化探索
-
找錢大作戰-群眾募資
-
樂活生活任意行
-
永續社會責任
-
社區設計
-
啟動未來行動科技
bottom of page